美法案損人利己引韓國不滿,專家:韓更應慎重看待“芯片四方聯盟”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趙覺珵】“這是我們歷史上最重要的立法之一……有了這項法案,美國人民贏了。”美國總統拜登于當地時間8月16日簽署《通脹削減法案》時這樣表示。他沒有說明的是,美國這項被媒體稱為“新瓶裝舊酒”的法案損害了其他國家的產業,例如韓國。
當地時間29日,由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企劃財政部、外交部等部門官員等組成的韓國政府代表團抵達美國,將同美方協商《通脹削減法案》將韓產電動汽車排除在稅收抵免對象之外一事。據韓聯社報道,在本月31日前,代表團將在華盛頓會見美國貿易代表處、財政部、商務部等相關部門人士和國會人士,轉達韓國政府對美方新規的立場和擔憂,進而協商完善對策等。
《通脹削減法案》長達755頁,內容涉及氣候、醫保、稅改等領域。此前有學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認為,盡管該法案被一些民主黨政客包裝為當下應對通脹的“良方”,但事實上,該法案不過是“新瓶裝舊酒”,是拜登政府2021年提出的《重建美好未來法案》“縮水版”,其中一項內容就是推動電動汽車的發展,以應對高油價帶來的通脹問題。
根據《通脹削減法案》規定,其為電動汽車購買者提供的補貼需要滿足若干條件,例如車輛必須在北美最終組裝,電池中至少有40%的金屬原料和礦物(例如鋰和鈷)要在美國或者與美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開采、提煉。分析人士指出,上述規定的首要目標是對中國的相關產業鏈進行圍堵,同時也殃及了韓國的汽車產業。
韓聯社稱,根據《通脹削減法案》,目前韓國現代汽車及其旗下起亞汽車在美銷售的所有電動汽車都是在韓制造后出口,將全部被排除在補貼范圍之外。據報道,今年上半年,現代汽車以9%的市場份額位居美國電動汽車銷售額的第二名,僅次于特斯拉,但新法案的出臺將為韓國汽車在美的銷售“踩下剎車”。
自《通脹削減法案》被正式簽署后,韓國國內就對美國的這一行為表示擔憂和不滿。韓國《中央日報》直言,“韓國汽車遭到了不公平待遇”“這一法案讓韓國汽車企業、行業和政府感到震驚。”韓國《東亞日報》則稱,這項“美國優先”的立法預計將為韓國汽車制造商帶來巨大損害。
代表行業聲音的韓國汽車產業協會(KAMA)已致信美國國會,要求修改《通脹削減法案》。該協會強調,“以今年上半年為基準,韓國向美國產電動汽車支付了437億韓元(約合人民幣2.24億元)的補貼,在過去30年里,韓國汽車企業向美國投資130億美元,雇傭了10萬名以上的工人,為美國經濟做出了貢獻。”
24日,現代汽車集團董事長鄭義宣訪問美國,其主要任務也是尋求修改《通脹削減法案》。而就在今年5月拜登訪問韓國期間,現代汽車宣布在美國佐治亞州投資6.3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340億元)建立電動汽車生產基地。《東亞日報》稱,盡管現代汽車迄今已在美國進行了100億美元的投資,但這些努力很可能會被打消。拜登訪韓期間對鄭義宣所說的“謝謝”和“你不會失望”的承諾一定是空洞的承諾。
遼寧大學美國與東亞研究院院長呂超30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通脹削減法案》近期在韓國國內備受關注,很多人認為美國一邊在勸說韓國赴美投資、加入“印太經濟框架”和“芯片四方聯盟”,另一邊卻給予韓國企業不公平待遇,這是種背信棄義、損人利己的行為。
在社交媒體上,有韓國網友批評這一法案“讓韓國受到威脅”。另有網友稱,盡管三星、現代等韓國企業簽署了數以百億美元計的在美投資協議,但韓國依然“遭到(美國的)羞辱”。
《中央日報》稱,如果韓國的憂慮得不到反饋,美政府的此次措施可能會演變成韓美貿易紛爭。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長官李昌洋29日表示,《通脹削減法案》很有可能違反韓美自由貿易協定(FTA)和世界貿易組織(WTO)規定,必要時將向WTO提起訴訟。如果向WTO申訴,韓方有可能與立場相同的日本、歐盟就此開展合作。
韓國外長樸振26日會見來訪的美國國務院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丹尼爾·克里滕布林克時則表示,韓方無法接受韓企因美方有關法律遭歧視性待遇的情況,美方應盡快采取措施消除韓方憂慮。此次立法與兩國密切合作關系的方針背道而馳,也不符合同盟精神。樸振還提及韓美在各領域的合作關系,稱近期韓企紛紛在美國進行大規模投資創造工作崗位,韓方還積極參與有關印太經濟框架、關鍵礦物、供應鏈等的合作機制。
一段時間以來,美國極力拉攏韓國加入還包括日本與中國臺灣的“芯片四方聯盟”,進一步遏制和封鎖中國的半導體產業。由于韓國半導體企業在華擁有巨大利益,韓國在“芯片四方聯盟”問題上一直態度謹慎。
呂超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此次《通脹削減法案》事件很容易讓韓國聯想到“芯片四方聯盟”,而半導體產業更為敏感,關乎韓國的利益也更加重大。當前,韓國半導體出口的主要市場在中國,而美國組建“芯片四方聯盟”的主要企圖就是在半導體產業鏈上“切掉”中國,“韓國應該仔細思考,配合美國打壓中國造成的損失,美國能用真金白銀補回來嗎?美國給出的承諾能兌現嗎?”
呂超認為,美國只顧自己利益的極端利己行為正在讓其他國家喪失信心。雖然美國的盟友們可能會迫于壓力參與到一些“小圈子”中,但一次次的教訓將進一步削減這些“小圈子”的基礎。
《中央日報》近日發表的社論稱,首先顧及本國利益是國際社會的冷酷現實。但是,美國采取的該收的都收、然后區別對待的措施不僅令人感到遺憾,更令人無法接受。針對韓國企業的投資與合作,韓國應該嚴厲地詢問美國能為韓國帶來什么好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